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、局长姜进军介绍,今年,我市海洋工作将聚焦科创引领、产业体系、要素保障、安全防线4大领域,实施19项具体措施,全力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。
在坚持科创引领强动能方面,我市推出提级海洋科创平台、攻坚海洋产业瓶颈、引育海洋高端人才3项举措。其中,提级海洋科创平台,提升远遥浅海科技湾区科创能力,年内吸引海试单位开展重大试验40次以上,落地转化海水淡化装置、海空天一体化设备等技术成果,建设海洋碳汇数字化平台;攻坚海洋产业瓶颈,培育海参、牡蛎等传统优势品种优良性状,扩大白海参、海马等特色高值品种育苗规模产能,加强三文鱼等深远海适养品种引进和技术攻关,打造海水养殖“拳头”品种,重点解决制约高端客滚船智能建造、海参副产物资源利用、水下机器人制造等方向卡脖子难题,争取立项海洋领域省级重大技术攻关项目1项以上;引育海洋高端人才,定期发布海洋高端人才需求信息,组织开展省蓝色人才专项申报,全年入选海洋领域省级以上人才计划5人以上,发挥职教院校主力作用,推进产教融合协同,精准培养高素质、高技能实用型人才。
聚焦产业体系再优化,我市从渔业生态化、智能化发展,海洋制造业特色化、差异化发展,海洋服务业专业化、高端化发展三个方向发力,提出构建渔业养殖双轨矩阵、力促远洋渔业扩规提档、推动海产品牌跨越突围、持续膨胀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集群、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向高端化迈进、推进海上休闲装备产业协同发展、助力海上风电产业全链条攻坚、港航枢纽能级跃升、滨海文旅融合赋能、涉海服务聚力突破10项举措。
在渔业生态化、智能化发展方面,市海洋发展局党组成员、市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程剑介绍,今年,我市将全面推进《威海市海洋种业发展规划(2022-2035年)》落实落地,推动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,力争全年水产种业产能突破700亿单位,产值30亿元以上,保持在全省、全国的领先地位。
在海洋制造业特色化、差异化发展方面,我市持续膨胀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集群,实施95个海洋预制菜和精深加工项目,力争2025年全市海洋生物产业集群增加值超过230亿元。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向高端化迈进,实施53个船舶与海工重点项目,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向“研发—设计—制造”全链条延伸。
在海洋服务业专业化、高端化发展方面,我市加快《威海港总体规划》修订,推进跨境生活资料分拨基地项目,推动威海港发展为渤海湾支线中转港和外贸空箱分拨基地,实现港航枢纽能级跃升;推动交通+旅游融合发展,推进非遗进基层、进景区,助力文旅深度融合;推进威海东部“五位一体”海运大通道建设试点,重点发展海洋科技服务等产业,在深远海通信、水下探测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,建成3至5个创新载体。
针对抓实要素保障增质效提出3项举措,我市将深化顶层设计,启动“十五五”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编制,全力支持荣成海洋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发展,积极争创第二批省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,形成滚动培育、梯次申报局面;强化用海保障,优化海域使用论证流程,减轻用海企业和群众负担;优化金融生态,提升银行机构对涉海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,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。
市海洋发展局四级调研员梁延松介绍,今年,我市将加快海洋产业重点项目建设,牢固树立“发展为要、项目为王”理念,确保87个海洋产业重点项目年内投资完成率达到100%,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跑出“加速度”。
聚焦安全防线筑根基,我市还推出守好海洋生态安全“总开关”、抓紧海上生产安全“安全绳”、筑牢海产品质量安全“防火墙”3项举措,推进全域美丽海湾建设,提升渔民应急救援能力,严厉打击养殖环节违法违规行为,确保监督抽查发现问题处置率达到100%。(来源:威海日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