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一年前,这样的果子还只能就近销售或者烂在地里——无花果太娇气,熟透了运不出百里,六七分熟的又影响口感。如今,这些曾经“见不得远路”的珍果,却要开启千里跨省旅程。
改变源于无花果的氮气锁鲜技术。上个月,海西头村丰车农业合作社投资40万元建起了无花果锁鲜车间,刚采摘的无花果在流水线上经过预冷处理后,迅速进入氮气锁鲜装置。随着“嘶”的一声轻响,果实进入“休眠状态”。
“就像给无花果按下暂停键。”无花果锁鲜负责人车鲁宁拿起一盒锁鲜后的无花果,用力在桌上摔碰了三下——果实完好无损,“经过上百次测试,现在的防磕碰技术能保证运输途中零损耗。”
这一切让老果农们直呼“神奇”。在泊于镇这个以无花果种植闻名的特色小镇,上万亩果园曾经是“甜蜜的负担”。由于无花果皮薄汁多、不耐储运,多年来果农只能卖给本地加工厂或摊贩,最远销不过烟台、青岛。
如今,京沪深的消费者只需扫码下单,这些无花果便开启跨省之旅:清晨采摘,中午锁鲜包装,下午搭乘冷链车前往机场,次日清晨就能出现在千里之外消费者的餐桌上。一箱30颗装的无花果售价138元,通过空运实现“次日达”,保鲜期长达72小时。
“每天稳定发货3000单,高峰期要雇30多人打包。”车鲁宁指着忙碌的流水线介绍,村里许多老年人也因此找到了新活,“分拣打包一小时20元,手脚麻利的一天能挣180元,家门口上班比进城打工强多了。”
新技术带来的不仅是销售半径的扩展,更是附加值的提升。车鲁宁算了一笔账:合作社70多亩无花果,亩产约3000斤,以往卖给加工厂每斤3元左右,现在锁鲜优质果每斤能多卖2元。
在泊于镇主要负责人看来,这颗小果子引发的变革远超想象,无花果锁鲜技术突破的不仅是保鲜难题,更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发展瓶颈,泊于镇还将继续延伸果干、果酒、果汁等深加工产业链。(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杨彩明)